前一篇文章中,談論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依附關係的基礎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將會帶領大家討論,如何用恰當的方式,帶領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。
我有一個基本的信念是,全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,只是有時候情緒一來,覺得孩子不懂自己,便氣急敗壞的用不適當的方式管教孩子;發心是對的,但卻帶來反效果,相信父母們也不樂見。
前面提到過,在孩子還未遇到威脅前,他們是會自由自在地探索這個世界的。但是,孩子自由地探索,並不一定會符合社會的規範,可能會造成父母和其他人的困擾,這也是許多父母擔心的地方。但許多父母往往會脫口而出,直接對孩子罵說:「你這個樣子,以後出社會怎麼辦?」孩子原本處在愉悅的心情裡,被父母這麼一說,反而感受到父母的拒絕,他們自然會感受到挫敗,同時也會感覺到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被威脅。
遭逢威脅,依附系統就會開啟,孩子可能會開始大哭、變得沮喪或是鬧脾氣,而父母見狀,很可能又給孩子冠上講不聽的罪名,讓事情越演越烈。
但如果不適時制止的話,就會成為放任不管的父母,這也不是一個好的安全堡壘應該做的事情。這樣看來,要當父母真的很不容易。
好在市面上有很多參考書籍,讓父母有機會用正確的方式指導孩子。例如,有一本叫做《3~6歲做對管教,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》的書籍,就提供了制止孩子的六大重點,讓父母在扮演安全堡壘時,能夠適時做出「不放任」的行動。
六大重點,適時指導孩子的行為
面對孩子做出不適當的行為,第一個要點當然是「先制止危險的行為」。但是制止的方式有一些要點。例如,孩子在房子裡奔跑,除了可能撞到玻璃櫃導致受傷,也可能使父母的收藏毀於一旦。
一般的父母,可能會大聲地對孩子吼:「不要在家裡奔跑,你有沒有聽到!」,但這樣的吼叫通常沒什麼用,孩子不只將大人的話當作耳邊風。反而更加嬉鬧。
因此,最好的方法是,走到孩子身旁,跟孩子說:「等一下!很重要!聽我說!」然後蹲下來,與孩子的視線同高,看著孩子的眼睛說:「如果你撞到櫃子的話,櫃子裡的杯子可能會破掉,這樣很危險。」這是制止孩子的第一個要點。
先解決孩子可能會遭遇的危險之後,接著就會進入第二個要點:「管教孩子的行為而非人格」。很多父母,可能會對孩子說:「你就是喜歡橫衝直撞,難怪每次都跌倒受傷!」、「你就是這麼莽撞,才會整天弄壞東西。」這些話語,都會帶給孩子被指責的感覺,也會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,因為這些話都會帶給孩子壓力,就依附的本質而言,都是造成孩子「關係內的威脅」的話語,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產生威脅感。
因此,可以改成「在家裡要慢慢走,才不容易受傷。」、「媽媽很擔心你,萬一受傷了會很痛的。」透過這樣的話語,反而使彼此的依附關係變得更加穩固,確實將「我關心你」的意圖傳達出去。
接著,第三個要點是:「確實說明不行的理由」。例如許多父母會用「我說這樣就是這樣,你乖乖聽話就對了。」來帶過解釋的麻煩。
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,孩子感受到的只是父母的拒絕,孩子原先的愉悅感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被依附對象拒絕的感受,自然而然也會造成依附傷害。偶爾為之可能還好,但長期下來,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可是會大打折扣的。因此,和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這麼做的理由也非常重要。
舉個例子來說好了,孩子看卡通看得正起勁,但時間已經到了該睡覺的時候了,如果不睡覺,隔天上課可能就會想睡覺,父母便可以告訴孩子:「我了解你看卡通看得很開心,但是如果現在不睡覺的話,明天上課睡著,可是會造成同學和老師的困擾喔。」確實讓孩子知道不能這麼做的理由,並讓孩子理解其他人的感受,都有助於孩子學到不該這麼做的理由,並產生換位思考的能力。
第四個要點是「和孩子一起思考解決方法」。這就有點像是我上一篇文章裡面提到的,如何讓孩子對音樂產生興趣。孩子學鋼琴的時候,可能會遇到許多挫折,例如手指很痛、例如一直練不起來某些曲子,然後就鬧脾氣不學了。
這時候,父母如果對孩子斥責:「碰到一點挫折就放棄,是成不了大事的。」是沒有辦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願意支持自己的挫折的。這時候,帶領孩子討論「也許我們可以試著把曲子彈慢一點,彈順了之後再加速,不知道你覺得怎麼樣?」或是如果孩子真的對鋼琴失去興趣,那也無妨,陪孩子找出自己想做的事情,其實才是更為重要的事。
第五個重點是:「傳達訊息時以『我』為作為開頭」。許多父母在管教的時候,總是用「你」當開頭,指責孩子的不是,例如:「你老是講不聽,才會被班上同學討厭啦!」但是,這樣指責式的語氣,同樣會使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加疏離。
如果能用「我」當作開頭,試著和孩子說:「我覺得戳同學的背,會很不舒服,同學會不開心的。」但是,這裡有一個要點是,你的出發點,能不能讓孩子感覺到「他人的感受」,讓孩子有換位思考的能力。否則的話,即便是「我」開頭的:「我覺得你就是講不聽啦,才會被同學討厭。」這一樣無法達成父母所希望的效果。
最後,也就是第六個重點:「加入『我能理解你』的心情」。表達對孩子的同理便能讓他們感到自己的需求有被覺察且支持,有助於增進彼此關係的穩定度。例如,孩子在玩具店看到一個可愛的貓咪玩偶,捨不得離開,但父母卻覺得不該買這麼多玩偶給孩子時,可以試著用「我可以了解你真的很想要這隻貓咪,但是我們家裡的空間有限,媽媽也沒有這麼多的錢可以一直買娃娃給你,而且你的兔兔可能會吃醋喔。媽媽可以懂你,但我們還是跟貓咪說掰掰吧。」
透過以上六種方法,能夠試著接觸孩子的心理狀態,幫助父母成為一個好的安全堡壘,不放任也不掌控,讓孩子學到換位思考的能力,同時也同理孩子的感受,將有助於訓練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,也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靠近。
貓心(龔佑霖)
心理作家。台大心理系學士、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。寫作主題為「安全感」。
即便在成長過程中,我們可能都受過傷、失去了安全感,但根據依附理論的基礎,我們每一個人,都能夠運用適當的方式,找尋並重建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。
FB粉絲專頁:貓心——龔佑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