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,至少兩個。娶了紅玫瑰,久而久之,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,白的還是『床前明月光』;娶了白玫瑰,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,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。」
這是張愛玲小說「紅玫瑰與白玫瑰」中的經典描述,人生魚與熊掌不可得兼,錯失的總是最美,也或許因為錯失,所以成為最愛。
好在這人生的缺憾在大自然的豐美中得以彌補:盛夏驕陽,羽葉鮮翠,紅花楹與藍花楹同時盛開,幸運的寶島子民,不需抉擇,沒有兩難,就可在同一城市、同一公園、甚至同一街廓邂逅雙姝,飽覽紅藍爭豔的華麗風光,這或可稍稍療癒紅白玫瑰無法兼得的遺憾吧。
紅花楹與藍花楹都是外來佳麗,兩者並稱,不只是名稱相似、花期相近。其樹形葉形相仿,不開花未結果時,幾乎讓人紅藍莫辨;一旦開花結果,這紅藍各異的花朵、方圓不同的果實,各擅勝場,將每一季夏秋妝點得豐富多彩,繽紛奪目。
紅花楹又名鳳凰木,從東非馬達加斯加島遠道而來,該島外型酷似台灣,堪稱一段奇妙因緣。藍花楹又稱「巴西紫薇」,原鄉在南美,卻在非洲大放異彩,又有「非洲紫薇」之稱。雙姝漂洋過海,入籍寶島無需倚靠材木、種油、果油,全仗一身美麗姿彩。紅花楹如鳳凰棲枝,光彩奪目;又如熱情奔放的佛朗明哥舞者,火熱朱脣搭配鮮紅舞衣,裙擺翻飛,風姿撩人。藍花楹則端麗輕盈,藍紫花束挺立枝頭,恰似柔美纖細芭蕾舞伶,蹁躚漫舞,浪漫滿枝。
紅藍兩花楹除了花朵各具風情外,果實也大異其趣。藍花楹蒴果圓潤厚實,如銅板又似龜背;紅花楹莢果則是方方長長如戒尺。曾有一位植物老師妙喻:藍花楹果實如男人舌頭,粗重圓鈍大舌頭;紅花楹則似女人長舌絮叨不停。此喻雖引來男女學員同聲抗議,但倒也印象深刻,不易忘記。下回如錯過花期紅藍莫辨時 ,不妨經由果實辨明正身。然一旦花謝果落,要分辨雙姝,只有瞇起眼睛,捧著羽葉細細端詳,或乾脆忍住好奇,靜待來年花期,再驚喜揭曉了。
台南古稱鳳凰城,可知城內處處花蹤。下回探訪府城,不妨沿著全台首學孔廟宮牆信步遊走,順路探訪前身為台南州廳的台灣文學館,這一路自有鳳凰殷勤相伴,花況雖非最美,卻堪稱最具文化底蘊的鳳凰步道。而藍花楹雖起步較晚,然在許多城鎮行道已現芳蹤,國道三號古坑休息區、嘉義藍花楹隧道都是遊人爭相走告的熱門新景點。
這一季夏,不要再為紅白玫瑰傷神,不妨跨出步伐,為紅花楹與藍花楹齊聲喝彩吧!
安泊
教職退休的後中年女子。
喜閱讀、嗜電影,悠遊文字影像之間,樂此不疲。
走步道、愛旅行,用雙腳走山林,親近鳥獸草木、山川風物,自覺不老。